專欄連載Column

2021-07-01

第19堂 巡迴賽選手的迷思

要拿下一次巡迴賽冠軍,平均得花20 年青春去努力,而成敗關乎著心
理強度有沒有建立。

想贏一場巡迴賽冠軍,該準備到什麼程度才行?

台灣兩位最棒的男女選手潘政琮、徐薇淩從開始接觸高爾夫到贏得第一場美巡賽冠軍的時間都接近20年,我看20年的漫長過程也接近各國巡迴賽選手的普遍數據,而一勝難求的大有人在。所以,決定要走上職業巡迴賽之路的男女選手要有心理準備,成功是螺旋式的模型,一定要知道該準備到什麼程度,才能看到冠軍的車尾燈。

在各級職業巡迴賽的選手,與在前往巡迴賽路上的男選手約一萬,女選手約八千,可以想象一萬分之一或八千分之一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難,我看跟進入哈佛大學的難度有拼。

10歲以前開始玩高爾夫,那是一個興趣、自信啟發的階段。小選手的父母與啟蒙教練擔負很關鍵的協助角色,而心理訓練以遊戲導入,包括單核心思考、瞬間集中力、情緒管理,讓小朋友玩小白球玩出興趣、玩出自信是主旋律。

來到選手的青春期,大概是15歲之前,進入評估階段。我會設定幾個項目測試青少年選手的潛能,像是數學參考成績在70分(B–)以上,強化瞬間集中力、逆境情商AQ測試等等,若不適合成為巡迴賽選手,則可選擇把高爾夫當成終身興趣來學習。

一定有人好奇問,為什麼要考核數學成績?高爾夫比賽是救球比賽,一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同問題,數學好的人,邏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比較好,B–是參考數據,但不是唯一。

15歲以後就進入競技階段模型。心理、技術、體能的練習時間做出調整,心理訓練60%,技術、體能各佔20%,你一定很好奇,為什麼心理訓練時間那麼長?而技術時間那麼短?如果你選擇走巡迴賽之路,不用懷疑,比賽時候的心理影響可以達到90%,你的心理素質強度不夠的話,自信崩盤、沮喪、怯弱、猶豫不決都會重創你的比賽。

我知道很多選手花了絕對時間在技術練習,動作調整來、調整去,甚至有選手對於自己的揮桿姿勢很在乎,於是整天在琢磨揮桿。巡迴賽選手的練習都是為了比賽而準備,巡迴賽的競爭強度順序是心、體、技三合一的模型,這件事沒有妥協的空間。

每一位在巡迴賽奪冠的選手,多少都經過心理訓練的洗禮。如果你的目標是巡迴賽選手,又不想成為打醬油的陪賽球員而浪費青春,建議你把心理強度準備好再出發。

 

 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